纵横术数是根据天人合一、太极阴阳、五行生克等天道规律来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易学模型。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纵横术以太阳系的本质结构和卦象变化为参照,来推演太阳系中包括地球上事物的发展变化,符合易学关于取象比类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纵横术数在宇宙大背景下的取象比类,有利于把握纵横术数的本质。
一、外盘——宇宙 大约一百多亿年前的某个时刻,我们现在能观测到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在一个比硬币还小的奇点即太极点,这时候的宇宙还是无极。随后,宇宙开始大爆炸,这里所说的爆炸不是直线辐射式的,而是以太极旋转的方式释放能量,迅速膨胀并冷却。当温度下降到n亿倍太阳核心温度时,自然界的那些基本作用力开始出现,基本粒子夸克为宇宙最初的基本元素。接着,宇宙继续膨胀,中子和质子就已经出现了。
自由夸克最初被束缚在中子和质子里。当宇宙又持续膨胀,质子与中子开始聚在一起组成原子核,就相当于形成了类比“万物”的三爻卦。今天的氦原子和氘原子大部分就是那时形成的。以上所有过程都发生在大爆炸后的一分钟内,此时温度仍然太高,原子核核外还没有电子。相当于三爻卦的卦气尚未形成,处于“三生万物”的前夜。
直到宇宙持续膨胀了30万年后,不同的原子核外有规律地聚集了不同数量的电子,中性的原子才开始大量出现。相当于最微小的“物质”开始形成。卦气由此产生。这时宇宙尺寸达到了现在的大约千分之一。此后,中性原子开始凝结成气体云,这些云团随后演化成恒星。在宇宙膨胀到现在尺寸的五分之一时,恒星聚在一起,形成了年轻的星系。
当宇宙尺度达到现在的一半时,恒星里的核反应产生了大多数重元素,类似地球的行星就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并诞生了不同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直至高级生命。相当于不同的三爻单卦开始组合成不同的六爻卦。我们的太阳系相对比较年轻:形成于50亿年前,那时宇宙尺度是现在的三分之二。随着时间流逝,恒星的形成过程会凝聚星系中的气体,相当于八卦相荡,不同事物的卦气相互作用,形成用神
二、内盘——太阳系 从光子到星球磁场,电子是最早产生的,电子是主要产物,相当于古典哲学中所说的气。原子与原子之间通过电子相互作用,以达到稳定结构时,相当于卦通过五行之气发生相互作用,达到新的稳定结构。这同样是八卦相荡的原理。当然,不同的原子其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与核外电子之间具有不同的数量、能量和属性结构。
在太阳系的太阳、星球物流环境中,质子总是先于中子形成,相当于初爻代表的初始要素总是在核心要素二爻之前形成,然后才是三爻,共同组成事物的核心要素,对应核素。因此核素最易形成,同位素核素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是由光子、光旋涡、电子、质子、中子密度等衍生粒子所处环境决定。只要原子核结构形成,相应的原子结构就会形成。
地球物质形成其实很简单,就是电子、质子、中子叠加积累过程,哪一种产物结构能在相应的环境稳定存在就能形成积累。太阳物流中电子最先形成,质子随后,氕就最先形成,由于氕分子稳定,这就是太阳表面氕最多的原因,氘、氚不稳定就很少出现。纵横盘中的用神也是这样,它是八卦卦气互相作用累积的结果。
宇宙星球大气层、液面、地壳都是从氢开始积累,不同的大气环境就会有不同的大气组分,不同的水体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水体组分,不同的地质环境就会有不同的地质组分,这一点可从太阳系星球外壳物质组成就能清楚地看到。这就是太阳系星球的大气层的成分不同的原因。氢就象是纵横盘中的爻,它是构成万事万物本质卦象的基本单位。
三、卦气——电子 电子、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单元结构,理解了电子、质子、中子的结构特性和运动规律,等于理解原子核、原子。质子、中子的结构特性决定原子核的结构特性,原子核的结构特性、运动规律决定原子的结构特性和运动规律,决定核外电子运动规律。同样,卦气、边爻、中爻是构成事物本质卦的基本单元结构,理解了它们结构特性和运动规律,也就等于理解了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质子、中子出现后,大量的电子开始绕质子、中子运动。三爻卦形成后,卦的五行属性生成,卦气在纵横盘中绕三爻卦向四个不同的方向运动。电子结构与质子、中子不同,电子相互之间具有同向传递能量流的特性,从而容易形成电子流整体效应,斥力集中。卦气也是这样。三条爻本身就象质子和中子,不能直接传递卦的能量,而合成三爻卦后通过卦气可以传递能量。
但电子的引力又小于质子和中子形成的核素,只有当电子的引力旋涡延伸后半径大,斥力在引力旋涡位置影响就明显减小,这时电子围绕质子、中子运动的阻力就小,就能远距离运动围绕原子核运动。这是电子不能形成引力中心的原因。卦气也是这样,卦的相吸和相斥,不是卦气决定,而是三爻卦神的五行决定。
四、边爻——质子 我们称三爻卦的一、三爻为边爻,二爻为中爻。在星球内部的电子磁场旋转流环境中,质子包含上下半球引力场,就相当于三爻卦的两条边爻。电子跟随磁场旋转过程,又能形成以质子为旋转中心吸引电子的结构。当质子与电子相互旋转时,电子就充当了补充部分能量源的作用。卦气也是这样。因此纵横盘中的卦神通过卦气能与周边的卦神相互作用。同样电子围绕质子上半球引力场运动后,会向下半球转移,同时电子本身也在上下转移运动。电子这个转向速度人类是无法捕捉的,这就是电子绕核运动轨迹看起来不规律、不确定的原因。卦气也是这样。
质子=电子+光旋涡,边爻=卦气+它爻作用。电子的稳定性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电子结构中的三个光旋涡都具有吸引的能力。卦气的稳定性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三条爻都具有吸引卦气的能力。当电子处于大量光子辐射流、光旋涡、光团对等强旋涡流的环境时,处于上半球引力位的光旋涡首先吸引一个光旋涡,即形成质子。
质子的能量是可以转向的,就像边爻转向中爻。由于上半球的光旋涡已经受到质子整体结构的牵制,引力、斥力被减弱,因此被吸引的光旋涡只能处于第二引力层,两者这间的距离较远,不能直接形成光团对。光团队类似于爻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时质子内部能量转向形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原来电子能量通道被插入的光旋涡的旋转流截断,变成两个光旋涡之间的相互消耗,使引力双向转向延伸,形成的光带相对光团对的光带要分散些。与下半球引力位相同,斥力发生分裂转向。
即质子的四个光旋涡分布在光团对三个引力位、两个的引力旋涡层,形成两两牵制的整体结构,形成三个区域的自旋分布。类似于边爻四个方向的作用分布在三个爻位、上下两个引力层,形成三爻卦之间两两牵制的整体结构,形成三个区域的太极自旋。
质子在上半球或和下半球的引力斥力分布不对称,因此结构不稳定。处于原子核内,或中子环境时,质子易向中子转变;如果处于强斥力环境,质子也会发生衰变。边爻在上爻或初爻的引力斥力分布也不对称,结构也不稳定。处于三爻卦内,边爻也容易向中爻转变;如果处于强斥力环境,边爻也会发生爻变。
质子能量最终来源是星球内核,动力来源是光子和光旋涡。斥力处于光团对和光旋涡相互消耗后折射转向方向。事物本质卦爻的能量最终来源也是太阳系星球内核,动力来源是卦的五行之气。边爻斥力处于世应爻及同位爻相互作用后发生转向。质子是三向引力场,转向速度比电子快,引力比电子强。当质子处于原子核内部时,中子结构形式决定质子运动形式。边爻也是上、中、下三向引力场,转向速度比卦气快,引力也比卦气强。在三爻卦内部,中爻决定边爻运动形式。这是纵横术由本变卦之捭卦形成阖卦排盘的核心原理。是由“极反中成”的宇宙定律决定的。
五、中爻——中子 质子+质子=中子,由6个光团对构成。两条边爻对应一条中爻,原卦和核卦各自六爻相互作用,相当于6个光团对。其中1个光团对构成中子引力中心轴,5个光团对处于中心轴引力旋涡的一、二引力层位置,形成移位牵制结构。世应爻对构成中爻引力中心轴,其他5对爻形成牵制结构。
中子引力处于光旋涡的对吸面,处于引力旋涡叠加、对称消耗的延伸区域,引力转向速度快,转向的引力流形成引力场。中爻在上下边爻之间也有同样特点。不管是光团内部的光旋涡之间,还是光团对之间斥力都是对称消耗,不能形成定向释放的光子流,只能形成均匀转向中子光带,因此不显电性,结构相对稳定。斥力处于光旋涡对称消耗的折射转向方向。中爻也具有类似对称性和稳定性特点。
中子的6个光团对分布在3个区域,处于中心轴不同的引力旋涡层,形成引力、斥力相互牵制的整体结构,与质子类似,是两个引力层的整体牵制。包括中爻对在内的6个爻对也是分布在上中下三个区域,中爻的相互作用与边爻类似。其中第二引力层的光团对的下层光旋涡既要受对旋的光旋涡牵制,又要受第一层引力牵制,因此,下层光旋涡会出现移位层,使中子运动过程光子转向更加协调。斥力处于团对光带转向区。中爻上下层也是互相牵制、互相协调。
中子引力处于光团对引力旋涡对吸面,中子由6个光团对共同形成整体引力,其引力大,结构稳定。6个光团形成上下对旋层,转向速度极快,是构成原子核的关键结构,原子核半径为1个光旋涡斥力半径。中爻的引力也是如此。5个光团对围绕1光团对在三个区域旋转和移位旋转构成中子的自旋特征。本质上中子与电子、质子的自旋原理是一样的。中子的光旋涡引力、斥力都是对称消耗,能量都转向内部,没有定向能量释放转向流。中爻的引力斥力也是对称消耗,能量都转向内部。
只要原子核结构一定,元素的原子结构就一定。核素结构中质子在中子旋涡中旋转,两者引力、斥力相互消耗后,剩余引力会向外延伸形成吸引电子的引力轨道。三爻卦也是这样,它代表不同范畴的天地人三才,结构稳定。边爻、中爻自旋,引力、斥力相互消耗后,剩余引力会向外延伸形成卦的五行之气,对外环境或外卦实施作用。
六、卦能——能量 在太阳系中,从地球→天空→太阳,是一个从低温到高温的过程,我们用从坤→乾→日来进行抽象。宇宙是从奇点发散的,太阳系是从恒星发散的,一切太极都是从太极点发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离太极点近的是小结构,远的是大结构。因此乾是小结构,坤为大结构。
由于形成元素的原子核与光子和光子衍生粒子密度与环境温度压力、引力场有关,不同的环境就会形成不同原子核产物。如果物质环境是从低温到高温的过程(坤→乾→日),在高能粒子流的作用下,斥力增加,物质多数会发生分解反应,是从大结构到小结构转变过程,生成物能量要高于反应物,比如水星物质的能量要高于地球物质的平均能量,木星物质的能量要低于地球物质的平均能量。因此天的能量要大于地的能量,乾的能量要高于坤的能量。
如果反应环境是从高温到低温(日→乾→坤),在高能粒子流的作用下,强引力、小结构的物质多数会发生聚合反应,是从小结构到大结构转变过程,生成物能量要低于反应物,比如地球地表生成物质的能量要低于高空反应物质的能量。原子核会遵循这种规律变化。由于太阳内部能量高于外部,因此光子衍生粒子的结构应该是从高能量向低能量转变,即太阳内部物质形成的顺序一定是从小结构到大结构的转变。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中,中间六卦可以看成天作用于地、乾卦作用于坤卦的反应物,之间的能量是可以互相比较的,即相互之间存在能级差。
根据八卦中阴爻阳爻的分布和配比以及八卦的五行属性,我们把上述八卦分为阳性和阴性卦:乾坎艮震和巽离坤兑,然后按照长幼有序排列:乾震坎艮,坤巽离兑。考虑到少男少女性别区分很晚,能量区别不大,因此能量等级由坤到乾顺序为:坤巽离兑艮坎震乾。
光旋涡的相吸结构的引力、斥力一定是随结构增大逐渐减弱。从太阳物质分布就能看到这样的特点。因此我们以地球物质的平均能量为基准,即设定坤的能量为1,按坤、巽、离、兑、艮、坎、震、乾每位递进1级,到乾为吧8,也是遵循了天道。其中阳极离太阳近于阴极,每极四卦能级由弱又具有能级差,我们把这种差设为1,就抽象出了八卦的能级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