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底是什么来历?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在民间最广为人知的一种说法莫过于纪念屈原了。
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不忍面临亡国之痛,在这一天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每到这个时间就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避免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粽子便是从此改进而来,慢慢也变成了端午节的美食。
其实这只是众多端午节来历的其中一种,而端午节在民间有二十多种叫法,各地过端午的风俗也不尽相同;最早的说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端午节真正的来历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
“吴越”指的是春秋时期吴国、越国的核心地区;星象中,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
《易经·乾卦》中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着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还有哪些叫法?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是中国所有节日中叫法最多的,多达二十多种。
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大吉之象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
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龙升天的日子。
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
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九五爻“飞龙在天”是《易经》乾卦中最吉利的爻。
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看完这些,是不是对端午节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了!